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噶千法教-開示文章、法教報導:法教報導:皈依開示-2019億次彌陀心咒大法會
皈依開示-2019億次彌陀心咒大法會

2019年噶千仁波切台灣弘法圓滿年:

億次彌陀心咒大法會

 

彌陀法會:20191013下午(皈依開示)

2019 HE.Garchen Rinpoche Taiwan Tour :Amitewa Retreat :Refuge

 

時間:2019年10月13日下午2:00-15:30

地點:榮總介壽堂

主法:噶千仁波切

翻譯:張昆晟

English Translator :Ina Bieler

攝影:翔子

 

未來,噶千仁波切的學生們會記得今天:在仁波切「全球弘法圓滿」的最後一場法會,最後一場皈依,這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特別時刻,有734人,一起受持皈依戒,一起大聲念「善哉!」,成為三寶弟子。

 

在仁波切最後一場在台灣主法的彌陀法會圓滿日,下午2:00 舉行的皈依典禮中,1157人擠得爆滿的台北榮總介壽堂,每-排走道和階梯都坐滿了人。

 

極為驚人的,共有734人登記皈依,其中不少父母抱著襁褓中的嬰兒,或者牽著學齡前滿地爬的孩子,乃至帶著「視如已出」的寵物毛小孩,貼著登記皈依特有的圓形綠貼紙,在仁波切的皈依開示和授戒儀式之後,一一上前接受剪髮禮,和抹噶千仁波切傳承聖油:文成公主法輪油。

 

長長人龍排到場外去,繞了一大圈再排上台,真的是攜家帶眷、扶老攜幼,連「四條腳的家人」都帶來了,大家都不想錯過這場特別的皈依典禮。

 

以下是仁波切傳授皈依之前的開示: 

 

■外三寶:上師總攝佛法僧功德與意義

 

現在要為大家傳授皈依戒,對所有內道佛教徒而言,所皈依的對象都是一致的,都是三寶。

 

從個別修行者來說,我們所尊奉的三寶,意義可以完全包括在一位上師善知識身上,如果曉得究竟的道理,就會知道:

 

一位上師善知識,他的身即僧寶;他的語即法寶,因為他所說的即是八萬四千法;他的意就是佛寶,他的心意即佛陀無別。佛陀的法報化三身,也就是三寶的自性,完全可以總集在一名上師善知識身上。

 

其中僧寶格外重要,透過了解自己的上師完全具備三寶的功德與面向,繼而可以對其他的修行者、一切上師善知識,產生普遍無私的信心,如此的認識有助於我們信心的增上,這樣的認知是很重要的。

 

■內三寶:佛寶即智慧,法寶即慈悲

 

以上是三寶的外在意涵,更重要的是認識三寶的內在意涵。

 

比方說,在皈依證上面會寫著:「佛寶的精華就是智慧,法寶的精華就是慈悲」,我們所修之道,就是佛陀所開顯的方便、教法,透過這個教法,最終可以成辦佛陀的果位。

 

1, 內在的佛寶

 

佛的果位功德有兩個面向:

 

 (一)清淨:

能清淨掉無中生有的我執、愛我執,當愛我執、自我的概念被淨除之後,就能通達心的本性是無二的,清淨如虛空。這是清淨的層面。

 

 (二)廣大:

佛果另一個面向,是開闊廣大,指的是心的本性廣大如虛空。那為何現在我們見不到心的自性廣大如虛空?這一樣要回歸到我執,無始輪迴至今的生生世世之中,自我習氣極為強烈,所以我們的心是局限性的,它被自我的習氣所障蔽。

 

但那樣的障蔽習氣畢竟不是心的本性,所以佛陀在解釋這樣的道理時說:「眾生本性,即佛的自性,但被暫時的污染蓋障所遮而無法開顯。」

 

這就是「眾生本為佛,然為客塵遮」的道理。什麼叫暫時的遮障呢?就是自我中心的概念,由於愛我執、自我珍愛的習氣太沈厚,因此心無法廣大、功德無法障顯。

 

二,內在的法寶

 

那要怎麼樣去除這些暫時的染垢和障蔽呢?

 

用的方法是「必須饒益眾生」的慈心,這個思想本身即是法寶。我們受皈依戒時,首先要想「我已得皈依戒」,接著得到皈依戒之後,要去落實、實踐這樣的道理。

 

那怎麼落實呢?就是在皈依戒的基礎上修持慈心悲心,讓它不斷開展,當與智慧不二的慈悲開展出來,智和悲是不分的,這就掌握了「佛寶的精華為智慧,法寶的精華為慈悲」。

 

三,內在的僧寶

 

接下來講到僧寶,指的是修行道上的友伴,它的內在意涵、精華所在,就是善知識,所以依止善知識、視為道上友伴,是「皈依僧」的要點所在。

 

透過前面的說明,我們也了解:作為「僧伽」的一份子,我們也具三寶的功德,其他的師長、善知識也一樣。在世間傳統和出世間傳統,師長都極重要,世間的師長能教導我們相關知識學問,所以世間師長是很重要的。

 

而在出世間的師長、宗教靈性的導師,他們給我們的教導,不管是今生來世都用得上,所以更加深奧。不管是世間、出世間的師長的角色都很重要。

 

就如《佛子行三十七頌》所說:「則較自身尤愛重,依善知識佛子行」。當死亡來臨,我們的身體最終是會失去的,活著的時候,不管花多少心力照顧身體,對今生身體的營求,都不能起到對來世的作用。

 

但善知識給我們的知識學問就不是這樣,透過這樣薰習,來生即使不學,也會自然擁有學問知識。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同一家庭同一父母所生子女,家世、受教育情形都相同,但後來成果差異很大,有的再努力也是成果平平,有人輕而易舉就在知識學問上有成就,其中差異,都和過去世是否修學有關。

 

所以古德諺語說:「知識再多,也應修學」,要以對今生來世都有意義的角度來看待善知識,所以要把他們看得比自身更加重要,以這種精神來依止善知識。

 

■守護三乘學處:不害他,勤饒益,清淨觀

 

領受皈依戒之後,要守護、修學相關學處,做為一個內道佛教徒,從入佛門開始,就要按照別解脫乘、菩薩、密咒乘的學處,加以修學。

 

1, 別解脫乘:不害有情

 

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應避免因煩惱而藉由身語意傷害有情,自己應該發下這樣的願,願我根本不要生起傷害有情的心,也不要造作任何傷害有情的行為。如果能持守這樣的誓言,就具足別解脫戒。

 

2, 菩薩乘:饒益有情

 

凡是一切眾生所喜悅者,凡是能為有情帶來快樂、愉悅者,我都應盡力去做,這是菩薩的學處。

 

別解脫和菩薩學處,都要去考慮,我所作所為,對眾生是帶來傷害,或帶來饒益。如果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所以不計代價的去傷害其他眾生,這樣的反作用力只會讓自己受苦。

 

反過來,如果一心一意為他人著想,這樣的力量,來世也會讓我們得到利益。所以佛陀說,應該戒除一切有害性的想法和行為,要成辦他利。到底何有利,何者有害,也是我們要思考的。

 

3, 密咒乘:恆觀清淨

 

如果問:要如何饒益眾生?我們先想:為何能成辦利他呢?根本原因是因為心本性具足成佛的潛能、成佛之因,就是佛種姓如來藏。

 

佛種姓如來藏就像純淨沒有雜染的水,心的本性純淨不染雜其他垢染,所謂「心即是佛」、「眾生皆具成佛之因」,指的就是這種純淨如水的狀態。

 

如果通達這一點,曉得所有眾生都在這基礎上,而有成佛潛能,都有佛的自性,就不會再執著於「我是佛教徒,他不是佛教徒」、「我是薩迦派,他是格魯派」,不會再有這樣的想法。

 

而是了解:原來最純淨、原始的心之狀態,就是佛的自性,如此一來就能觀清淨心。

 

所以密咒乘的學處,就是能護持、保任,視一切有情世間和器世間皆清淨,這樣保持下去,就是圓滿密宗誓言的方式。

 

有些人不觀一切法清淨,總是做很多判斷,總是以為「這是好的,那是糟的」、「這是乾淨的,那是污穢的」、「這是傍生,那是什麼眾生」,分別心很多。應當要曉得:自己心的自性,和一切眾生心的自性,都是佛自性。

 

因此吉天頌恭尊者說:「因果乃為剎那思想的自相」,也就是說「我們的想法,決定了我們見到的相」。但無論見到什麼相,我們心的自性仍然是佛自性。

 

一如前面的講解,假使我們能做到避免傷害他人的思想和行為,也就是斷除害他的心行,並且盡可能的饒益一切有情,以及長時觀清淨觀,這樣就同時守護了別解脫乘、菩薩乘和密咒乘的學處,這樣對自他都是最有利的。 

 

■憶念佛,從心連結救怙者

 

在得皈依戒之後,有什麼改變呢?

 

這個改變,就是得以進入佛法的國度,參與佛法的政務。就像世間有世間的國家,出世間佛法的國家與政務,指的是修行的成果,以及最終往生淨土這件事。

 

現在有皈依戒,皈依的這個身分本身,就好像得到了通往淨土的通行證,透過《佛子行三十七頌》的修持,透過皈依學處的修持。

 

有一天當我們神識從頭頂離開去淨土,通行證現在已經把握住了,將來誰來為我們作檢驗呢?阿彌陀佛會為我們作檢驗。

 

再來皈依的證明是什麼?就是現在要發給大家的「見解脫」貼紙、手環等結緣品,這些都是與三寶結緣的標誌。這些結緣品,都是施主提供的,不是我本人提供的,我連照顧好自己的三餐溫飽都很難,只是出一張嘴,讓功德主去做。

 

同樣的,還有阿彌陀佛的法照和大家結緣。大家要曉得,阿彌陀佛不是實體、具象的東西,而是無所不在、無量無數的,宛如星星一樣遍滿虛空,誰能在心中憶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立刻出現在他面前、出現在他頭上。

 

乃至在中陰的時候,要往生淨土,也是透過憶念阿彌陀佛、憶念本尊而成辦的。重點是「必須要憶念」,就像是母親心心念念想要饒益孩子,但孩子對母親的呼喚置若罔聞的話,也是沒有作用的。

 

佛陀四萬四千法門的道理,都是匯歸一處,最終而言,究竟義上我們的本性和佛的自性從未分離,那是從勝義諦來說的;但從世俗諦來說,如果我們沒有憶念佛陀,就無法感到佛陀的救度,所以憶念佛是很重要的。

 

■沒有安忍,愛心就會變嗔心

 

再來,皈依三寶之後,對自己作為僧伽一份子要有認識,有什麼能證明我是僧寶?就是我心裡一直想著「我必須饒益有情眾生」,有這個想法,就是僧伽。

 

但大家可能覺得,我怎麼饒益有情眾生呢?我沒有能耐,也沒有錢,怎麼幫助眾生呢?

 

大悲佛陀有各種善巧方便,讓有資財、沒資財的人都可以饒益眾生,都可以運用各種不同形式利益有情,比如說只要戴這個「見解脫」手環,就是饒益有情眾生的一種方法。

 

戴這個手環,會接觸有形的有情、也會接觸無形的有情,這個手環都可以幫助到他們。比方說,所到之處,那裡的眾本來起了害他心,因為「見解脫」的加持,而減少害他心,或者可以令害他心不起。

 

在眾人之中戴「見解脫」手環,大家的我執也會降低。這樣做絕對可以饒益有情,要有這樣的自信:「我就是僧伽,我應當利他,我正在利他,我就像太陽、就像月亮,我應當有悲心,就像母親看顧孩子一樣關愛有情眾生」,這就是僧伽。

 

那什麼叫「聖者僧」呢?一是愛眾生,二是能安忍。如果沒有安忍,愛心就會變嗔心。當他缺乏安忍的功德,如果境上面的轉變不如己意,就產生反感,進而生起嗔心。

 

所以我們要有如大地般穩固不崩裂的安忍心,這是作為聖者僧所要具備的。也就是不管如何傷害我們、對我們不好,都要能接受。

 

作為一名僧伽,最丟臉的是不能安忍,對眾生生起嗔心,當我們生起嗔心,就是把他人的安樂置之不理,就是既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他人

 

──我們讓菩提心衰退了,把解脫種子蹧蹋了,這是對不起自己;作為僧伽的一份子,還在那裡生嗔,是非常要不得的,接受皈依戒之後,就要好好愛護對眾生的安忍心,如果因生嗔而傷害到眾生,則是對不起眾生,對不起自己的皈依戒。

 

■早上受皈依戒,下午馬上體現利益

 

領受皈依戒之後有何功德利益?

 

戒本上說:從今日起到證佛果之間,首先是暫時的來說,將不斷的生在人天善趣之中,斷除或關閉三惡道之門;長遠來說,可以究竟成佛。

 

仔細來說,實際上早上得皈依戒,下午就馬上體現功德利益,比方說得皈依戒之後被欺負,以前會覺得憂苦,但得戒之後會覺得「我會苦,是因為我心裡有煩惱」,是煩惱製造了苦的感受」。

 

「那我應該怎麼認出煩惱,怎麼接納煩惱?」這就是立竿見影的效果,馬上用得到。

 

遇到幸福時又如何呢?得了戒之後會想:「我會這麼幸福快樂,全是仰仗慈悲的功德,所以我要繼續培養慈心悲心,要懂得一切安樂的因,來自慈心悲心,所以要繼續守護慈心悲心;而且要斷除痛苦的因,就是煩惱我執。」

 

懂得這些道理,並且能據以實踐,就不用別人幫你指出何者應取、何者應捨,就會進退有據。

 

這就是皈依的功德利益,上午皈依,下午就可以得到效果,立竿見影。在這樣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將來暫時得到人天善報,最終獲得佛果,有這兩層功德利益在。

 

■依三種力,善願必成辦!

 

再來,此後應當注重發願,願的力量很大,由於三種力,善願是可以成辦的:

 

一,思維力:由於我們心中的「思維力」,就是心裡不斷想著「應當饒益眾生」的力量,這個力量可以使願成辦。

 

二,如來力:就是我們的福德力,也是佛陀的如來力。當我們心裡想著要成辦眾生的利益,所以會獲得福德,而這種思想本身是和佛陀相通的,所以也是如來力,它也可以使我們的願成辦。

 

三,法性力:指的是「輪迴與涅槃本性無別的力量」,它能摧毀一切痛苦。

 

結合思維力、如來力、法性力這三者,能夠讓所發的願成辦,如願以償。要盡可能的多發願,盡可能的多做善行,盡可能的饒益一切有情,這是關於皈依的開示。

 

■戒律的利益:淨化已作,防護未作

 

以下傳戒的部分,主要是複誦而已,大家一起跟著念:

 

從今直至壽盡時,祈請至尊攝受我,成為持守三寶皈依戒,暨守護五戒之居士,

 

祈請上師垂念我(念自已名字)!

 

從今乃至證菩提,祈請上師攝受我,成為持守三寶皈依戒,暨守護五戒之居士,

 

祈請上師垂念我(念自已名字)!

皈依佛,兩足尊。

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僧,眾中尊。(念三次)

 

等一下上師會說「沓迎諾?」,意思是「是方便否?」,大家要說「壘梭!」,意思是「善哉!」。

 

什麼是「方便」,即守護戒律、守護律儀,律儀就是方便,意思是:「過去我已造下不善業,這是不好的,我當懊悔,而且防非止過,不再重蹈覆轍。我的問題苦惱來自我的煩惱,我將來不想再有這困難了,所以我要懺悔」。

 

經由懺悔,過去所造就會清淨,這就是律儀的功德利益所在,它能防護將來可能發生的痛苦,領受戒律之後,本來不清淨的,透過再再生起懊悔心而懺悔,可以得到轉變,這是戒律的饒益之處。

 

如果一個人完全不在乎這些事,不在乎皈依的道理,不在乎煩惱會帶來痛苦,任由自相的煩惱滋生,沒有懊悔心,沒有任何懺悔的想法,要度化這樣的人就困難了。懂得對不善業、對煩惱產生懊悔之心而懺悔,這即是法門。

 

嗡 阿彌迭哇 釋!(仁波切帶領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