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首頁 /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字型調整:

☆文殊閻摩敵閉關修法心要☆

2021-02-10

☆文殊閻摩敵閉關修法心要☆

 

口訣傳授:尊貴的第八世噶千仁波切

藏中翻譯:台灣噶千佛學會久美多傑

 

——緣起——

 

此開示乃噶千仁波切講於文殊閻摩敵全球線上閉關前夕,並請GBI常住堪布丹津傳達給閉關弟子,作為修持的引導,極為殊勝難得,請閉關行者務必珍而重之!

 

——心要開示——

 

一般人會有疑惑:閻摩敵是哪一位本尊?跟其他本尊有何不同?這個關鍵就在於佛慢堅固:「萬象輪涅從我生,佛與眾生住於我」之中。這兩句的意義在於:閻摩敵即是文殊師利菩薩,雖然文殊師利是我們所看到的樣貌,然而追根究柢而言,其外表下含藏的是智慧,但凡有「識」就具備微細的「智慧」,只是大小的差別而已。

 

法本接著提到:「三界無餘觀成大宮殿,顯相無餘圓滿大怒王,聲空諸音圓滿誦咒音,三有無餘法性幻化飾,三毒清淨身語意圓滿,自生五毒即是五大智,輪涅無分怒王閻王敵,二執清淨超越性相境」,這邊是說:如此微小的智慧,需藉由「悲心」方能提升。好比融化冰塊需要借助熱源一般,此處的悲心和熱源是一樣的道理。而菩提心則是一切法的精華。

 

在世俗諦上不論觀想哪一位本尊,心是完全相同的,尤其是「佛慢堅固」後面闡釋的內容:「雖然三世一切佛,呈現怒王閻王敵,我乃一切諸佛之,智慧安住於心中」,這段內容很好。

 

接下來談的「勾召」內容就比較深奧了。「勾召」時,提到怨敵、部多等名相,在藏地都明白怨敵與部多所指——有實際的怨敵和作害者,不論人或非人都有,然而,他們加害的動機是什麼?

 

當心中起了煩惱,就會將執著外境區分敵人或朋友,但不論何者,如此的外相絕非真實的敵友。當你看到「怨敵」和「部多」時,會自然地去思考自己有哪些敵人,這些想法是不應該的。

 

各位要明白,此處所勾召的是「內心的煩惱」,以及藉由煩惱所化成的表相——血肉骨等形相,是指三界一切有情的三毒五惑等煩惱。怨敵與部多等,主要都是因嗔心嫉妒所成,這些煩惱才是我們應該勾召的對象,而血肉骨則是煩惱的自然展現。總之,在勾召時不應該存有敵我的分別想,而是要勾召內心的煩惱。

 

隨文理解的話,「三界無餘觀成大宮殿......(閻摩敵法本P.43-44)」是指:舉凡有意識者。佛云:「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當我們的心不再有我執,心本即是佛,就像冰塊融化成水是一樣的道理。

 

再來,本尊的身相亦是如此,根據不同因緣而有萬千顯現,如我們的皮膚一般,隨元素組成而生。唐卡也是一樣,不論上面畫什麼,畫布本身並沒有差別。所以,即使外表形相不同,本尊的般若本質卻沒有任何差異。總之,文殊菩薩的外在是菩薩的樣貌,內在的智慧則是一同的;旁生道的眾生想擺脫痛苦、追求安樂,會有這樣的選擇就是因為擁有智慧。

 

在勾召提到怨敵與部多的時候,不應拼命想著自己有哪些實際的敵人,假使真的有敵人也應該思維:是什麼讓我們執著不放?實際上,傷害自己的是嗔恨和嫉妒。慈愛是絕不可能害人的,所以應該消滅是嗔心與嫉妒心等煩惱。

 

《入行論》云:「餘唯弒屍者」(譯註:然應輕彼苦,力克貪瞋敵。制惑真勇士,餘唯弒屍者。)當修勾召怨敵時,觀想某個對象的樣貌而試著消滅他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在消滅對方內在煩惱時,應曉得自己內心也有煩惱,自他二人的煩惱皆應消除。反之,若只想著要消滅他人的煩惱,卻眷顧自己的煩惱,這就錯了。當我們將他人執為敵人時,自己的心中也參雜著嗔念,而自己也成了敵人。實際上,不好的是自他心中的煩惱,去除煩惱之後的心,不論自他都是好的。所有怨敵和部多的心跟自己的心,在基的層面都是佛,正所謂「眾生本為佛」,這是釋迦牟尼佛確定的。

 

平時若自己一個人修持的時候,就用設備播放咒音,這些資料都放在網路上。我自己在關房也是不間斷地播放音檔,猶如真實演奏法器一般。條件許可的話,就請不斷播放這些咒音。倘若家人不喜歡這類聲音的話,那就自己私下聽,若自他都能接受的話,這樣的修持有極大威力。

 

有些藏人很強調修持的次數,為了達到固定的次數,就修得很快,甚至忽略韻調的重要性,然而慢慢修持一遍的加持,要比快速修持一百遍來的廣大。簡言之,關鍵是要理解其中的意義,唯有瞭解其中的意義,才能有所領悟,這才是究竟。

 

所有成就法和儀式的用意都是:「讓心識透過六根和六受,對法生起淨信」。而其中所要清淨的,就是我們對外在物質和幻相的執著,這些執著都由微小的習氣積累而成。比方說,當我們在進食的時候,覺得「食物好吃」,這就已經置入習氣了,如此反覆養成習氣之後,有這個味道就覺得好,若沒有就不喜歡。所以,當我們對「受」起了「貪戀」時,應該有所警覺。當曉得了這是貪戀之後,就能覺知貪戀等也皆為幻相;苦澀是幻相,美味亦是幻相,對這兩面有了明確的體悟之後,就能將其消除。習氣是從細微處開始累積的。

 

總之,文殊智慧薩埵的般若是不間斷的。〈佛子行〉云:「恆具正念與正知」,究竟的正知即是智慧,其源頭及是文殊師利菩薩。

 

在法本「三界無餘觀成大宮殿......(閻摩敵法本P.43-44)」提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藏,隨著慈悲的增長,皆能成為文殊閻王敵,這是自然的展現。雖然因為暫時的遮蔽無法做到,這即所謂:「然因客塵遮」,一切皆因冰冷而凝結成為冰塊,但只要生起強烈的慈悲心,就如同冰塊遇到熱就會立即融化,如此一般。所以應極力生起強烈的慈悲心,這就是口訣。

 

唸誦「三界無餘觀成大宮殿......(閻摩敵法本P.43-44)」這一段內容時,難免會疑問:本尊是由何所轉變、如何轉變?眾生墮入六道乃因業和六種煩惱所致,猶如水凝結成的冰塊,但裡面的心(本質)是無別的。若想融化我執的冰塊,就需依靠慈悲心。先生起慈無量心,只要生起慈無量,悲無量會隨之生起,如此的慈悲熱源終能融化我執的冰塊,也就能夠利益眾生。

 

★ 2021美國噶千總法座GBI【文殊閻摩敵灌頂】法教報導

https://garchen.tw/News/NewsInPage/731

 

★ 官網「2021 GBI 文殊閻摩敵線上閉關」專區

https://garchen.tw/Event/GBI_Yamantaka_2021

 

願利一切有情

 

台灣噶千佛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