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噶千法教-開示文章、法教報導:法教報導:大印五具精要開示-2019億次彌陀心咒大法會
大印五具精要開示-2019億次彌陀心咒大法會

彌陀法會_第三堂_大手印五支(八之五)

 

時間:2019年10月12日上午9:00-12:00

地點:榮總介壽堂

主法:噶千仁波切

翻譯:張昆晟

 

■離蓋障的心之自性,即是阿彌陀佛

 

請持續持咒並作觀想,如同法本第26頁左邊所說:「己覺即是彌陀身」,自己的覺性,即是阿彌陀佛的身,觀想佛身而持誦咒語時,就可以曉得:如果心離一切染污,就與阿彌陀佛無別。

 

如果把心比如水,一處的水,與世上一切水源的水都是無別的。這是就自性來說的。

 

也就是:心的本性,即是佛世尊阿彌陀佛。這個道理,就是密續所說:「眾生本為佛,然為客塵遮」,當一切障蔽自性的染污被淨除之後,那個極清淨的自性就會顯露出來,那個心,就是佛陀,甚至能轉我們的身為佛身。

 

即使不是佛的身相,也能通達「自心與阿彌陀佛是無別的」,所以法本接下來說「此外別無阿彌陀」。就本質來說,離於一切蓋障染污心的自性,即是阿彌陀佛。

 

■「大手印五支道」法門緣起

 

所以我們要努力的是「令心得到淨化的方法」,要在上面下工夫。

 

關於這一點,在密法中有「法門多元而無困難」的特點,在實修方式上,都是為讓自心得到淨化,而開啟次第性的道路。

 

以修持的方便來說,薩迦派是修持「道果」,格魯是修持「菩提道次第」,直貢噶舉派的方法則是具有五支分的大手印道,以這樣的方式來闡釋菩提道的修法。

 

這個教法,不是直貢噶舉所獨有,當初把大手印分為五個部分來宣說的是善逝帕莫竹巴,後來吉天頌恭尊者將五個支分以道歌的形式整理出來,成為比較容易受持的教法,並加以宣說。

 

不管是抱持哪一個宗義的修持者,都可以依大手印五支道作實修。不同的實修法都會有其精要所在,但不同的精要都會回到佛法的本質,所以不管是哪個宗派,都可以依之修持。

 

接下來是〈大手印五支道〉的正文講解。

 

第一支,發菩提心

 

敬禮吉祥帕摩竹巴之蓮足!

 

慈心悲心駿馬賽場上,若不憑藉利他而勝出,便得不到人天眾喝采。

 

首先將「利他心」和「我執心」譬喻成兩匹馬,分別騎乘兩匹馬,會奔向兩條不同的道路,前往不同的結果。

 

這裡把利他心當一匹馬,而我執心當成另一匹馬,各自衝向不同終點。這個道理,就像《佛子行三十七頌》所說:「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將利他心和我執心分開來,不同的心就會往前不同的結果。

 

〈大手印五支道〉的道歌中就說:如果利他心和我執心的賽馬,分頭跑會發生什麼事?

 

利他心的駿馬,暫時會得到人天善趣,最後會獲得佛法的精華,會成就佛果;而我執的馬,會將我們帶入的終點,就是輪迴。

 

佛陀八萬四千法的精華,全部在菩提心當中,菩提心是真正能令利他心落實、成熟的教法,所以五支當中首先就說「應當勤修此法」,此法就是前行、就是菩提心教授,也稱為「內心的前行」。

 

菩提心的精華,就是慈心悲心最終能切中要點地成熟利他之心,就是菩提心的內涵。

 

這就是為什麼吉天頌恭尊者會說:「比起正行,前行教授更為甚深」,前行教授指的就是菩提心的教法。

 

■讓菩提心的好馬奔跑,鞭策牠、讓牠前進

 

透過觀修慈心悲心,才能真實的利益到自他。

 

如果沒有真實的禪修慈心和悲心,只是對慈心和悲心有一種虔誠心,覺得這樣很好,但沒有真正去實修,這樣是不會有太大用處的。

 

真正透過禪修來開展慈心和悲心,才能真正落實六度波羅蜜多,而饒益到自他一切有情眾生。

 

就像剛才賽馬的譬喻,利他心的賽馬,你不讓牠跑,怎麼知道牠是好馬?你擁有一匹好馬,怎麼樣證明牠是好馬?唯有讓牠上場,才能證明。不讓牠跑,只是待著不動,是沒有作用的;唯有鞭策牠,讓牠持續前進,才能發揮良駒的功能。

 

同理,菩提心就如同一匹好馬,要讓牠奔馳,唯有透過禪修才能有實益。我們現在要做的是,透過慈心悲心的修持,透過內道佛法的修持,來發展菩提心,暫時有人天善趣果報,究竟上成就佛果。

 

如果菩提心的功德沒有開展,即使行持善法,暫時上可以成辨自利,但若無利他心,無法成辦究竟利益。

 

■必須利他的原因,是「眾生在受苦」

 

為了讓還沒生起的菩提心生起,所以佛陀在初轉法轉說:「應知苦」,應當知道痛苦,為什麼要這樣講呢?這裡不是要談利他嗎,為什麼要談痛苦?

 

因為要利他,就要懂得如何利他;了解痛苦,才能利他;能夠利他,才能自利。

 

為什麼要利他?因為要解決痛苦。這些問題,是我們需要一一叩問的。

 

然後才會了解:哦,原來眾生需要我們幫助。我們必須利他的原因,是眾生在受苦;眾生為什麼受苦?是因為我執而受苦,所以需要我們幫助他們從我執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也許有人會覺得:極樂世界真的存在嗎?眾生真的有六道嗎?三惡趣真的存在嗎?尤其是餓鬼道、地獄道的痛苦,又無法直接看到,怎麼知道它們存在?

 

其實這樣的懷疑是沒有必要的,因為痛苦是可以直接體會得到的,比方說「苦苦」,眾生在六道中所受各種痛苦都是證明,完全可以直接體會到;接下來「壞苦」,變化的痛苦,是遍滿三界的;「行苦」也是如此。

 

地獄道、餓鬼道等的苦,則是我們可以透過推理方式而間接了解,所以痛苦存在這件事,是沒什麼好懷疑、好爭議的。

 

我們所要知道的是,既然了解痛苦存在,那痛苦的根源是什麼?原來痛苦的原因是煩惱,今生所受的種種痛苦,過去已經種下如種子般的煩惱,所現形的果報,今生就成熟為痛苦。這是從因果業力的道理來理解,就可以曉得的規律。

 

曉得這一點就可以進一步知道,想要擺脫痛苦,就要從痛苦之因下手,就必須從菩提心、利他心著手,來解決痛苦,因為痛苦之因是我執。

 

佛陀所說三乘的教法,在「勝菩提心寶」方面是這樣的:

 

一,別解脫乘教法「未生令生起」:

著重探討如何「使未生的菩提心生起」的方便,首先要知苦,然後要從事利他的心和行。

 

二,菩薩乘教法「生已毋退轉」:

 

主要宣說的是實踐世俗菩提心,發起願菩提心,進而行持六度波羅蜜多,「使已生起的菩提心不衰退」。透過世俗菩提心的薰修,透過落實七支供等「累積資糧、淨除罪障」的修法,和六度波羅蜜多的修持,轉化僵硬如冰的我執,讓它逐漸銷融。

 

三,密乘教法「願輾轉增長」:

 

為了使已穩固的菩提心,不斷輾轉增長,所以佛陀宣說密續教法。

 

以如上三乘教法的方式,佛陀宣說了無數無量的教法。但這些教法不是要讓我們去算數量的,算有哪些支分,這沒什麼必要。

 

而是要歸納一處、掌握要點,這個要點是什麼呢?就是務必生起慈悲心,務必掌握一切教法的精要,就是:菩提心。

 

生起慈悲心,進而生起菩提心,這是我們所要掌握的精華所在。

 

■掌握法精華,首先「皈依三寶」

 

為了掌握如此的「法的精華」,首先我們要皈依三寶。

 

為什麼?既然我們要離苦得樂,需要有切實依循的修持之道,這條離苦得樂之道就是法;宣說這個法的人是本師佛陀,他為我們開顯這個道;而我們所要仰賴的,就是這個道本身;

 

道上行持這些法、落實這些法的,就是僧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寶。所以落實教法的精華時,首先要趨入皈依法。

 

內心是否生起菩提心的功德?反觀自心即可了解。比方說我們與人相處是不是真正帶有愛,有沒有廣大的慈愛

 

可以看看我們的慈悲是僅及父母親朋,或者可以更廣的運用到一切有情眾生,這就是「四無量心」,看看:我心量是否達到「視一切有情如家人」的境界,沒有特別的隔閡,

 

真正相信一切有情無一不曾做過自己父母,當心裡有這樣的愛時,心裡就會由衷生起「一定要饒益他們」的想法,這就是真正具備「慈無量心」,如此如花朵一般的自心就會逐漸綻放開來。

 

我們可以透過這樣慈心悲心的力量,把我執溶解,有一分慈悲,就可以溶解一分我執,當我執的冰塊被銷融時,它的本性本來就是水,冰的自性無異於水,當它銷融就會產生「本來就是水」的功用,哪怕只是融解一部分,也會產生一部分的作用。

 

這就是「菩提」的意涵當中,「淨化我執」的層面,當我執被淨化,它堅硬如冰的狀況就會崩解,就會回歸水的本體。所需要介入的外緣,就是利他心,就是菩提心。

 

我總是反覆的跟大家說慈悲心和利他心,所以相關道理今天就不再花時間和大家贅述。

 

重點是要了解,一切佛法的精華在於慈悲心、菩提心,過去無量諸佛,在學道位時,最初也是發起菩提心,為饒益有情眾生而投入修行。當他們看到有情眾生「欲樂反趨苦」,想要快樂卻不知道要行持善法,想要免除痛苦卻不斷生起嫉妒等煩惱而造作惡業,所以由衷生起「一定要饒益他們」的想法。

 

所以在利他心的策發之下,生起為了利他而願成就佛果的思想,如此才能入道而成就佛果。所有無量諸佛都是這樣來的,他們之所以能成就,都是取決於慈悲菩提心。

 

第二支,觀修本尊

 

接著進行「大印五支」第二支是「觀修本尊法」:

 

自身乃為本尊身之王,若未掌領「基不變」王位,

無法聚集空行母眷眾,故請勤修「觀身為本尊」!

 

在許多成就法中有很多本尊修法,這許多成就法的意涵歸納在一起,所有生起次第的要點,都不離「心的本性即是佛」。

 

我們的心本來就是佛,「心即是佛」這樣的觀念,透過生起次第的修持,可以破除能所二執的相,就如偈頌所說「自身即是本尊身之王」,因為心的本性是佛果,

 

它是什麼樣的國王呢?是輪涅一切法的國王,統理掌握輪迴涅槃一切法,意思是佛陀普遍救護一切有情,所以稱為掌握統理輪涅一切法。

 

我們心的本性就是如此豐富,它是統理輪涅一切法的,在本尊法門中,重點就是了解「心就是國王」。

 

如果了解菩提心真義,生起真實菩提心,則我們和佛陀王位就更近了一步,就更能生起「一切都是為了有情眾生」這樣的想法。

 

從根本上要了解,我們的心就是如來藏,它有成佛的潛能;再來,心的本性是無二的智慧,在究竟義上是沒有自他對立的,我們的心與佛是無差別的。

 

所以要了知「心性為佛,是無二智慧」這一點是極重要的,唯有這樣,才能使自他受到加持,真正通曉實相。

 

再多本尊都是這個道理,都是在猶如虛空的法身中,現起猶如彩虹般的報身,本尊的本性都是如此,不管是法身或報身,它的自性和我們心性都是相同的。

 

以上是「大手印五支」中第二支「觀修本尊」的部分。

 

■菩提心本質是樂,精勤觀修不會有苦

 

在「大印五支」道歌中提到,應勤修「觀身為本尊」,要討論這一段的意義,要再回到阿彌陀佛法本中「已覺即是彌陀身」,我們的心性、本覺就是阿彌陀佛。

 

有人以為淨土離我們很遠,從這裡出發,要經過很遙遠的距離,才能抵達西方極樂世界。

 

但如果照此處所說「勤修」,再再修持慈心和悲心,透過這樣的努力和某種程度的苦行,我們的心不斷得到淨化,我們與本尊的距離事實上是很近的。

 

這都是本來自然的狀態,透過努力的修持,猶如冰塊的我執就會銷融,當我執銷融,會感覺到強烈的愉悅感、幸福感,這是為什麼呢?

 

就像在大修法會時,有人可能會抱怨,地方很狹窄,身體很勞累、辛苦、不舒服,卻也有人在大修法會當中覺得很愉悅、很舒適。

 

那些在大修法會之中覺得很難受的,會覺得宛如處於地獄之中;而那些覺得幸福安樂的,是因為專注於觀想「一切現象為本尊,一切音聲為咒語,一切念想為本尊心」,這個修持本身是包含在菩提心的自性中,

 

菩提心的自性就是安樂,當他專注修持本尊與咒語念誦,他的心是快樂的。因此精勤於慈悲心的修持,會產生菩提心的體驗,這個體驗當中是不帶痛苦的,因為菩提心的本質是樂的緣故,不會帶來痛苦。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精勤於本尊的觀修和咒語的念誦,當我們這樣做,就離內心實相更近一點,而內心的實相就是真實的阿彌陀佛,因此心不會苦。

 

如果專注於本尊觀修和咒語念誦,因為心的真實本性即是智慧與悲心雙運、無有間斷的大樂,安處於大樂的覺受當中,能感到持續性的快樂,

 

行者因為專注於本尊和咒語的修持,所以可以視一切痛苦為一場夢一樣。這樣對未來進入第二階段的中陰獲得解脫,是很有幫助的。如果想的都是自己,不斷抓住自我,身心感受就會是煎熬的。

 

■預約清淨幻身,避免不淨幻身

 

再多「生起次第」的道理都是殊塗同歸的,目的都是要讓菩提心生起。關於生起菩提心這個主題,首先要想的是:如果要生起菩提心,我們要看生起菩提心有何功德,不生起有何過失。

 

有些人會懷疑「極樂世界真的存在嗎?地獄真的存在嗎?」以為看不見就屬於不可知,事實上不是的,假如今天缺乏菩提心,自我就在那邊了,自我感會造成煩惱,會導致不善業,會造成輪迴和惡道的相。

 

我們可以觀察「因為有我,所以有六道相」,「自我」本來就是六道相的展現,比如嗔心的自相就會展現地獄的景象,這沒什麼不可能的。

 

相反的,生起菩提心有什麼功德呢?菩提心就可展現出清淨相,相應的就是清淨的剎土。

 

如果不生起菩提心,就會隨「不淨幻身」而轉;能生菩提心的話,就可以顯現出「清淨幻身」。

 

同樣道理,比如一個家庭,這個社會上的確有些家庭過得很舒適,家庭成員健康無病,沒有遇到什麼困頓,經濟上也非常好,這都是由於往昔他們有修慈心悲心所得的果報,這樣的果報是會延讀的。

 

在生生世世的轉變當中,身體不會延續,但心會延續,先前所造慈心悲心,由於心會延續會來到今生,而感受到一切清淨順緣。

 

我們之所以修持累積資糧、淨除罪障,也是為了避免受痛苦。為什麼這世上為何有人生於戰亂頻仍的國度?都是因為嗔心煩惱的力量,造成了現在的處境,在因果業力的角度來說確實如此,

 

總有一天當死亡來臨,今生的一切都不再實在,一切現在看來非常堅固的一切,死亡來臨那天都會崩壞,但我們的心會延續下去,所以要修本尊身,可以將我執清淨,延續下去的心,如果我執被淨除掉,就會顯為清淨剎土,這就是「清淨幻身」。

 

■有慈心悲心,一定有淨土

 

另外,當慈心悲心的功德展現的清淨相,外在的清淨相就是極樂世界,就沒有極樂世界存在與否的問題,極樂世界不是「佛陀這麼說,我就這麼信」,而是只要具足慈心悲心,就根本不用懷疑的。

 

同樣的,不清淨層面也是如此。地獄有沒有存在?完全不需懷疑,就像我們可以直接看到的傍生動物,牠們和我們存在同一個時空,

 

牠們就是因為過去惡業導致的果報,如果心有煩惱,罪業的自相就會展現地獄的果報,這是很實際沒有什麼討論空間的。

 

就像怙主吉天頌恭所說:「因果是剎那思想的自相」,剎那的思想決定了我們感受的世界。對不相信因果業力的人,可能覺得這一切都無法確證,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的心會延續,它會隨清淨相或不淨相而延續,

 

要看發的是什麼樣的心,不淨就會生在傍生、生在地獄;發菩提心所展現的,就會是清淨幻身,就會見到清淨相,這一點完全不用懷疑。

 

就像是白色的種子開白色的花,黑色種子開黑色的花,這是本來的規律。極樂世界也一樣,只要能培養慈心、悲心、利他心,根本不用討論淨土存不存在,將來一定會見到清淨相的。

 

■對本尊、咒語有確信,一定感得清淨幻身

 

我們對生起次第、本尊觀修、咒語念誦,有多少定解,對未來感得清淨幻身和不淨幻身,有極大密切的關連。

 

本尊對一切眾生懷有廣大慈愛心和甚深智慧,就像是母親對待獨生子那樣的大愛,我們應當時時憶念本尊所具的大愛和悲智,

 

如果生活上能時時憶念觀修本尊,這個觀修本身就成為道,讓你在憶持道中生活,不管面臨什麼處境都一樣。對本尊具有的強烈信心,就可能展現為清淨幻身;如果沒有,就會隨自己業力,在六道不淨相中流傳輪迴。

 

死亡時,如果能憶念本尊,就會現淨土相,展現出清淨幻身。如果做不到憶念清淨,不能觀想憶念本尊,這時可能會意識到「哦,我死了,我的遺體要由他人處理」,

 

就可能展現與不清淨相應的相,這種相的根基是由於無始至今生生世世強烈的自我習氣,因此感到痛苦,就會感得不淨幻身相。

 

《佛子行三十七頌》說:「諸苦由貪自樂起」,中陰階段是沒有身軀的,但因為我執和「想要一個身體」的習氣,如此發展起來,就會繼續投生六道當中感苦,這是在世俗諦中因果業力的規律真實不需的道理所在,

 

要知道「清淨幻身」與「不淨幻身」與我們是否觀修本尊、持誦咒語有絕對關係。觀修本尊、持誦咒語,將來感得「清淨幻身」就容易了;相反的,如果放任我執,將來就容易感得「不淨幻身」。

 

嗡 阿彌迭哇 釋!(仁波切帶領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