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噶千法教-開示文章、法教報導:法教報導:遙呼上師祈請文教授:上午第一座
遙呼上師祈請文教授:上午第一座

2019年噶千仁波切台灣弘法圓滿年

2019 HE.Garchen Rinpoche Taiwan

 

遙呼上師祈請文教授:上午第一座

Guru Yoga Teaching Day1 Morning Teaching

 

時間:2019年9月28日上午9:00-10:30

地點:榮總介壽堂

主法:噶千仁波切

中文翻譯:張昆晟

English translator :Ina Bieler

 

今天是「教師節」,如何讓教師節充滿法味呢?

 

最好的選擇之一,是:在這一天,在學生們心目中最珍貴的老師噶千仁波切帶領下,憶念所有佛弟子們共同的老師:本師釋迦牟尼佛。

 

以及,聞思修第一世蔣貢康楚仁切所著經典〈遙呼上師祈請文〉,親近自己心中最重要的老師:菩提心。

 

這個特別的教師節,就在巨大的佛陀聖像唐卡前,仁波切笑咪咪地手持佛陀法照,大眾唱誦〈皈依發心〉中展開。在皈依發心、四無量心和遙呼上師祈請文唱誦之後,仁波切對大眾開示:

 

諸位法友今天來到此處,讓我有機會分享介紹這個教法,讓我覺得很有福報,大家是為三界一切有情眾生而來此聞思修,因此非常感謝。

 

今天主要說說「師長的重要性」。我常說師長有兩種,一種是世俗的師長,一種是靈性、宗教的師長。

 

也常常呼顩大家要憶念和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恩德、師長的恩德和國家的恩德。在憶念、回報師長的恩德方面,應當朝著身口意三方面去實踐和努力。

 

■祈請:八大實修傳承祖師

 

今天是教師節,在憶念師長的緣起中,我們今天要講的是《遙呼上師祈請文》的教法。

 

在祈請文中,首先依各自宗派不同師長作祈請。雪域有「四大宗派」,這是依各自所修之道所成的宗派,從「加持傳承」來說。

 

而從「實修加持」而言,則有「八大車乘」,本意是馬車,就是能載運貨物的交通工具。車乘有「乘載」之意,就法而言,車乘所乘載的是各自宗派不同的主張和見地。

 

這個祈請文是依八大車乘主要的祖師,呼喚他們的名號。八大車派實修的方法雖然不同,但最終殊途同歸。

 

也就是說,究竟道師是誰?這要回到「諸佛正法聖賢僧」的架構來看,以佛法來說,最究竟的導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所開顯的道是要讓我們通達究竟唯一勝義的道路,就是法。

 

而這條道路在各自不同的實踐中,就有了不同的宗派,形成了不同的道路;而這些不同的道路,又都通往共同的方向,這唯一究竟義,就是佛世尊所說二諦之道。

 

二諦之中的勝義諦,是我們需要證得的,就是「一切諸法無二性」的道理,一切大手印、大圓滿、大中觀所行的實修之道雖然不同,但這些不同的道,最終都是要導向諸法無二的唯一究竟義,因此開展出「八大實修傳承」的道。

 

■要看、要獲得的,都是上師心中的功德

 

本文被稱為《遙呼上師祈請文》,首先就要來談何謂「上師」。

 

正如祈請文第一頁所說:

三世諸佛之本質,

教證正法之根源,

聖眾僧伽之主宰」,

 

他是三世諸佛的自性,一切教證正法的泉源,是一切聖僧伽眾之主宰。要視所依止的上師善知識,為一切壇城的總集體。

 

當然從現象來看,有些上師看起來很好,有些上師看起來有問題,這些都是從我執的觀點看待所做的評價,我們要從上師那裡得到的是他的功德,願他的功德能進入到我們心中,所以應當看的是上師的優點、他的功德。

 

比方說:

 

從色身而言,要去看上師如何饒益有情的方法,他是透過色身饒益有情的,我們對優劣差別的介定,就是依色身所展現的;而他內在的功德是什麼?就是我們要去獲得的內在的功德:

 

從身而言,他具足佛陀的法報化三身;從語而言,他具足佛陀所說的二諦世俗諦與勝義諦的道理。

 

從心而言,他完全具足慈無量心,及與慈無量心無別的智慧。這些身語意的功德,是我們所需要具備的,也是我們應該去憶念的上師功德,要讓這樣的恩德進入自己的內心。

 

有一句話說:「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恩人」,自己要對自己施予恩慧,這是指我們要觀他人的功德、見他人的優點,而獲得自己的功德與優點。

 

要視自己依止的上師善知識,具足佛陀外內密的一切意義:

 

從外在的意義而言,他具有佛法僧三寶的總集;

從內在的意義而言,他就是佛陀法報化三身的總集;

從秘密而言,他則是上師本尊空行的總集,

 

我們心裡要反覆憶念我所依止的上師知識確實具足上述的一切功德。

 

這樣反覆思維,信心會自然增長,當信心無量時,內心功德會成呈正相關的增長。所以憶念功德是非常重要的事。

 

在普遍意義而言,密法特別強調清淨觀,對象泛指對一切住持佛法、守護佛法、弘佛法的上師善知識,都要保持清淨觀,從實踐的角度而做到這一點。

 

就像一切智的法王尊者所說,我們在實際的操作上,多數都是看待他人的過患,而不看他人功德,很難對上師們產生普遍的信心和清淨見,我們一般都很難對他人的功德,而見他人的過失。

 

一位上師以身相利他,但對不同的觀者而言觀感都不同,有人覺得他是殊勝的,有人會覺得他有很多過失。

 

人在判斷他人時,總是以自己角度下判斷、作定義的,正如本師釋迦尼佛所說:「凡夫總是常去看別人的毛病,但具足智慧者懂得去看別人的功德和長處。」

 

這是凡夫和有境界的成就者差別所在。對於具有成就的佛菩薩們,是真的有實修的功德,我們要多去看、多去體會這些實修的功德,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裡主要是要對自己的根本上師作祈請,但對一切上師善知識,要了解:

 

他們內心本質都具足佛的法報化三身的功德,都是一樣的;

他們都在行持利他業,這一點是一致的;

他們內心都發起菩提心,這一點也是一致的

 

──他們的共同點是如此多,但不瞭解的人就會以為,其他上師和自己的大恩根本上師,差異如此多。

 

如果能通達一切上師善知識內心的功德都是一致的,如此我們僵固如冰的我執,就能透過這層了悟而銷融,而獲得自證的法身。

 

法本也說「願見到自證的法身」,見到自己本來面目,透過對一切上師善知識觀他們的平等性、清淨性,最終能夠體悟到這一點,這一點我後面還會提到。總之如此觀修,是非常重要的。

 

整體而言,印度、西藏、中國都是佛法流傳的聖地,這三個地方,是大勢至、觀音和文殊三怙主所化地,因此佛法弘揚非常廣大,比方說:

 

印度是大勢至或金剛手所度化的地方,

西藏是觀音菩薩所度化,

漢地則是文殊師利菩薩所度化,

 

因此漢地各地有很多文殊的化身,藏地則有很多觀音的化身,印度則有很多金剛手的化身。

 

舉個例子來說,漢地過去曾出現一位文殊師利薩的化身,稱為孔子幻化王,就是我們說的孔子,在許多教證之中都說明了他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這就相應到「漢地是文殊菩薩所化的剎土」這一點。

 

就像在第九頁

 

嗟呼!

似我有情業惡具罪過,無始以來長久輪迴泊,

至今飽嘗無邊痛苦已,厭離剎那絲毫未生起,

 

就是這個道理。此處要了解的是罪業的過失,罪和業是怎麼來的呢?

 

如果仔細去推敲的話會發現:痛苦是從何而來?是從所造的業而來,與他所造的惡業是息息相關的,

 

我們不會一受皈依戒就變成沒有業力的人,馬上變成沒有煩惱而全遵循因果業力道理而生活的人,不會這樣。

 

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曉得,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不懂業力因果的道理,不了解現在所受的痛苦是來自過去所造的惡業,眾生之所以在輪迴流轉。

 

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不受苦,都是因為心中的煩惱;而這樣的苦因,在我的心相續中也是具備的,有了煩惱,便會造苦業,這樣苦果是必然會發生的。

 

我們造苦業,果報不會立即產生,但要了解,當因緣成熟,有朝一日一定會成熟顯現出來的,只是暫時不顯現而已。

 

而它的成因是內心的五毒煩惱。這樣的五毒煩惱,我有,一切眾生也都有,我與眾生皆有痛苦和煩惱,這樣就會自然眾生產生悲心。

 

而且也要了解,眾生的五毒煩惱,我也有,因為這樣的五毒煩惱,由此所造的業,苦果一定會成熟在我們身上。

 

然而正如偈頌提到,像我們這樣的具有罪過的惡業有情,卻連剎那的出離心都沒有生起,並沒有看見自己和一切眾生心中都有煩惱而正在受苦的事實。 

 

■出離煩惱,才能出離輪迴

 

接著第九頁倒數第二行:

出離心底生起祈加持」,

這一段是祈請「願能仰仗上師大悲的力量,讓我從心底生起出離心」。

 

這一段要談的是出離心,首先要了解苦是怎麼回事,一切苦的狀態是如何,從這裡出發就會曉得,一切苦都是來自煩惱。

 

而煩惱的起因是我執心,我執就是帶著自我概念、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比方當別人惡口說了一句批評的話,你就起反感,背後就是你覺得你的自我被攻擊了,所以對他的惡口產生反感。

 

實際上仔細去想的話,利他心是真正的助緣,而自我是真正的壞朋友,帶來真正的禍患,它是真正的禍根;

 

而與自我相對的是利他心,這是真正的益友、善友。當我們常常想到他人的利益,最終也能得到真正的利益,這是真正的友伴、真正的助緣。

 

應當了解,所謂「出離」,意指要「從輪迴中解脫的心」,但沒有從我執中解放出來,是不能脫離輪迴的。

 

唯有從我執中出離,才能真正從輪迴中出離,這當中需要取捨的智慧,知道何者應斷、何者應捨,應斷應捨的是我執,另外要照見輪迴法的過失,如此才有可能從我執中解放出來而獲得出離。

 

接下來是

 

雖得暇滿人身空過者,無義此生行為渙散,

大義解脫修行卻懶散,進入寶城卻空手回。

 

雖然得到了珍貴的暇滿人身,最終讓它在無有意義的今生事物,總是渙散著,但在具有大義利的修行上,被散漫心、被懶散給帶著轉,猶如入寶山空手而回一般。

 

我們此生雖然到暇滿人身,但在這樣的生命當中,很多人卻空過、虛耗光陰。

 

世俗工作事務還是要做,我們還不能像至尊密勒日巴放下一切,什麼都不需要,身無長物去修行,對我們是做不到的。

 

但雖然身體要做世俗的事,但心要讓它發揮價值,要真正體悟內心的意義是什麼,了解我執和煩惱是真正的問題所在,思考什麼是有益於此生和來世的,一生只想自己、自顧自利,死亡來臨時,除了煩惱和惡業,還剩什麼呢?

 

所以這樣的思維是很有意義的,要去思維苦因和苦的關係,思維自我帶來的利弊,如此則能真正投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真正思考菩提心的利益,和利他的價值,同樣過世俗的生活,但可以讓心從事利他行。

 

當然現在要我們馬上放下世俗一切工作和家庭,以我們的福德來講,目前是做不到的,但至少可以克制掌握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轉向利他,不要沈溺在無意義的事當中。

 

如果為今生福報,而從事善根,有沒有好處呢?有的,也許可如其所願到一些錢,但利益是很小的;唯有生起利他心,利益才廣大。

 

再接下來:

 

無義此生行為常渙散,

大義解脫修行俱懶散

 

在成辦廣大的義利,卻渙散、散漫,散漫是什麼思?就是即便在修行,但心裡想的卻都是我執的事,如此一來不能成辦解脫的,是無成辦大義利的。

 

接下來「進入寶城但卻空手回」,除了三世諸佛都擁有圓滿菩提心和利他心,這是真正的如意寶珠,這樣的如意寶珠,一切有情也都有,不會有一個有情完全沒有慈悲菩提心,都有菩提心的支分,只是強弱多少而已。

 

不會有個有情完全沒有慈悲心、菩提心,我們要認識利他菩提心才是真正功德所在,就像觀音具足千手千眼也是這樣的象徵意涵。

 

我們要把握正的妙寶是什麼,「不要空手回」是指不要只是想著我執,而錯失利他的珍寶。

 

接下來第十頁第二行,

 

上師知也悲心速顧視,

人身具義成就祈加持」,

 

這是祈請上師以大悲心看顧,讓我們能成辦讓人身具足意義。

 

此處要談的主題,是讓人身具有意義,從三乘觀點來看這一點,無論是從別解脫乘、菩薩乘和密乘而言,上等者如果能使自己達到究竟再來利他,這當然是最好的。

 

其次,可以隨著所遇到的機緣而從事利他,隨份隨力去做,這是很重要的。總有一天我們面臨死亡,死亡發生之前,盡量減少自己的貪嗔癡,是很重要的。

 

就像教導中不斷提醒我們:「要不斷憶念如母眾誼的恩德」,如何做到這一點,都有賴師長的教悔,教導我們如何對善惡作取捨,如何去利益眾生。

 

利他具足一切功德,與利他相對的是自利,完全謀求自己沒有絲毫功德,唯有利他才具足一切功德。

 

利他當中,要念眾生恩、念母恩,憶念「無一有情不曾做過父母」的道 ,如果問是誰傳授你這樣的觀念,原來是師長,是師長的教導讓我們有這樣的見地。

 

如此在憶念恩德中,去實踐利他,在了解「一切有情皆父母」的前提下而利他,就能具足一切功德。

 

乃至只是念一句「嗡嘛呢唄咩吽」,也是為這世界,為一切眾生而念,如此一來才是真正運用佛法而產生饒益的做法。

 

從這裡出發,會知道三乘教法是如此重要,法是如此重要,宣說這些教法的上師,是如此重要──這才是這樣才能真正憶念三寶恩,憶念佛陀恩,這樣思考,才能成辦具義的人生。

 

■死亡一定會來,死前讓生命發揮最大價值

 

接下來祈請文說:

 

世上不死之身未曾有,現在一一走向死關頭,

自己也會很快逝世矣,妄想長久在世之心朽。

 

這世上,這個大地之上,沒有人能長久不死,一個一個走向來世,我自己也一樣很快走向死亡。認為自己會長久存在於世,是內心頑固的表徵。

 

這一段文字上很好理解,沒有什麼不懂,但事實上我們都做不到。

 

即使把此生打理得再好,但仔細想想,此生經營得再好,和王侯將相關係打得再好,但面對死亡,沒有人能例外,最終沒有人能不死。今生過得再好,在念及死亡時,忽然覺得都是沒有必要的。

 

今生會有很多痛苦和疾病,是從何而來?是從惡業而來,惡業是從何而來,是從煩惱而來,與其只是經營此生,不如去懂得這些道理,不懂道理而去經營此生,意義是不大的。

 

還有,除了要去了解苦因,還要承擔痛苦。痛苦是真正的友伴,了解痛苦才能使人生發揮價值,要確認死亡一定會發生,在死之前一定會經歷各種苦難,要知道苦難來自惡業,既然死亡一定會發生。

 

因此,我一定要在死亡之前盡量淨化惡業,盡可能在死前做饒益有情的事,誰也沒把握還能活多久,誰也沒把握明天會不會死。

 

憶念死亡、反覆思維,在死前讓生命發揮最大價值,是很重要的。事實上害怕就不會死嗎?事實上是無濟於事的,這樣做是有助於自己壽命的,應當這樣憶念死亡。

 

第十頁倒數第二行:

 

心中眷戀親友各自離,

吝嗇所積財物任人用,

看重之身亦將消逝滅。

 

心中愛戀不捨的親友,最終都會一個一個遠離,而你以吝嗇心累積的財物最終都會為人所用。

 

心中愛變不捨的親友,包括父母兒女,仔細想他們都會受苦,人際關係也會產生衝突,人和人會因衝突而感受苦惱,但想想大家都會面對死亡,因為都會死緣故,所以要盡可能要化解衝突,以愛來相處。

 

仔細想懸,現在和你產生衝突的任何人都會結束一生,不如見面時互相問候一句吉祥如意,願他們都能獲得利益,這對滋長菩提心是很有幫助的。

 

對起衝突的怨敵也應該這麼想,譬如這世上有很多人親子關係出問題,手足之間出問題,嗔恨是最根本的問題。

 

嗔恨是地獄因,這樣的事要特別謹慎,盡量留心是否具足慈心和悲心,一旦地獄的因造下,就會結出地獄的果實。

 

這世上我們追逐許多受用,比如飲食衣服等,但假使一個人缺乏福德,再百般營求也無用,世上有些人富可敵國,有些人一貧如洗,都是和過去的業力有關。

 

不要汲汲營營於今生的事務,要做到放下對今生對親友財物的執著心,如此對三寶的信心,對眾生的利他心才會真正生起,這才是真正有益的事情。

 

我們也對自己身體非常眷戀,但誠如《佛子行》說:「識客且遺身舍去」有一天我們的心識這個客人,一定會離開身體這個旅店,這個道理是非常甚深的。

 

身體就如暫時的旅店,不執著是很有利益的,我們要仔細思維什麼思想有益什麼有害,什麼思想是益友,什麼思想是惡友,執著心和我執心是真正的惡友,而真正的益友是利他心。

 

嗡嘛呢具吽美 釋(仁波切帶領持誦六字大明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