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噶千法教-開示文章、法教報導:法教報導:千手千眼觀音八關齋戒_第二日(日課三)♦噶千仁波切2019台灣弘法圓滿行
千手千眼觀音八關齋戒_第二日(日課三)♦噶千仁波切2019台灣弘法圓滿行

♦2019噶千仁波切台灣弘法圓滿行
♦千手觀音八關齋戒:第二日。日課三
 
♦H.E Garchen Rinpoche 2019 Taiwan
♦Avalokitesvara Nyne-ne Purification Practice
----Day 2 Morning Teaching
 
■時間:2019年9月22日上午9:00-12:30
■地點:台北矽谷國際會議中心
■主法上師:噶千仁波切
■中文翻譯:張昆晟
■English Translator :Ina Bieler
 
諸位法友早安,嗡啊吽!
 
■口誦佛名號,憶念佛功德,開啟智慧脈
 
在昨天受戒的時候,法本第41頁的〈受戒文〉第一行提到的:
 
「猶如過去之如來、阿羅漢、正等正覺」
 
這裡提到佛陀名號,我們常說佛陀是「如來」、「阿羅漢」、「正等正覺圓滿佛陀」,此處要談的是佛陀的功德,如果能對佛陀的功德作憶念並有所認知的話,是很有利益的。
 
相關的道理,巴楚仁波切已經宣說過了,巴楚仁波切對於「大乘齋戒律儀」戒本的說明,在我們前年(2017)講法時已經講過了,相關的內容已經收錄在《真空悲光》這本結緣書當中。
 
就如同經典所說:「諸佛功德不可思議」,這是從結合「佛陀所具足的法 報 化三身」的層面來宣說的。假使我們能透過口誦而聽到佛陀功德,心中藉由憶念、思維而隨念佛陀功德,就能開啟我們內心智慧之脈。
 
如此藉由功德而產生信心,以信心而生起信解,以信解而產生加持。所以我們應當去認識佛陀的功德,這一點十分重要。
 
■如來:根道果「唯一決定」
 
首先說「如來」。為何稱為「如來」呢?這有「唯一決定」的意思,包括「意趣唯一」、「所修之道唯一」、「所證之果唯一」。比方以「所修之道」和「所證之果」唯一,要如何去理解呢?
 
♦1, 意趣唯一:
 
就是「唯一發心」,入道之時唯一發起菩提心,一開始修行,最重要的動機是菩提心;而發菩提心的對象,就是有情眾生,唯一只為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而發心。
 
♦二,所行之道唯一:
 
為了利益有情眾生而發菩提心之後,所行之道,就是為了利益有情眾生唯一所行的「累積資糧」之事。
 
♦三,所證之果唯一:
 
循此道而證,就是唯一佛果。這樣的唯一佛果,在諸佛的智慧界當中,是完全平等唯一的,就是唯一本性。
 
這就是我們之前所說的「一切諸佛在智慧界中都是平等的」「一切諸佛皆是一」的道理。因為這個唯一究竟的意義,因此稱為如來。
 
「如來」應該從「有法與法性無別」的角度加以認識。
 
所謂「有法」,指的就是輪迴;所謂「法性」,指的就是性空。「空」要怎麼理解呢?要從「人我的差別,並不存在」來理解,就是從「自他不二」去了解。
 
究竟法性,要從「自他不二」的究竟義去了解,才能稱為「通達法性」,最終要了解的是「有法與法性的無有差別」。
 
■阿羅漢:戰勝四種執著之魔
 
以上是說「如來」,接下來要說「阿羅漢」。
 
阿羅漢,意思是「殺敵」,戰勝怨敵。修持普巴金剛的人就會曉得,何謂「怨敵」,在普巴金剛法門中說要「戰勝四魔」,這四魔包括了:
 
1, 對自身身軀執著的「五蘊魔」;
2, 內心生起煩惱的「煩惱魔」;
3, 再來是貪著三有妙欲的「天子魔」;
4, 以及由於執取自他對立二取相的關係,而生起恐怖心、恐怖想的「死主魔」。
 
阿羅漢所講的「戰勝怨敵」,和殲滅怨敵,是同樣意思。以戰勝四魔來說,是這樣的:
 
☆一,五蘊魔:透過本尊觀的生起次第,比如普巴金剛的生起次第,戰勝五蘊魔。
 
★二,煩惱魔:透過通達智慧加以轉化,而予以降伏。
 
☆三,天子魔:降伏方式則是了解到「三有的樂,畢竟是不常存的」,因此不貪求三有樂,而能通向究竟勝義的大樂,以此來降伏、戰勝天子魔。
 
★四,死主魔:了知內心本性如來藏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而不會對自他分別、不會從生死變異感到恐懼,如此戰勝死主魔。
 
按照這個戰勝四魔的道理,我們因為具足智慧,所以能從煩惱中解脫,而「解脫煩惱」就是「阿羅漢」字面的意思。
 
「降伏魔障」、「降伏怨敵」,佛陀被稱為「阿羅漢」的原因就在此。
 
我們要這樣透過實修而降伏煩惱,成為佛陀的追隨者,並且真實走上降伏煩惱這條路。
 
■正等正覺:斷盡無明二取,遍證智慧功德
 
接下來是「正等正覺」,就是佛陀的斷證功德,也就是「斷除一切所斷,具足一切所證」的功德。
 
所謂「所斷」是什麼?就是無明、二取相,這些是佛陀已經完全滅盡、斷除的。
 
因為佛陀完全滅盡、斷除了無明,所以他具足了圓滿的智慧,也就是「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
 
由於具足「如所有智」的功德,所以可以通達「三界一切法的本性,都是空的」;
 
由於具足「盡所有智」的功德,所以佛陀可以如實照見,在世俗規律中因果業力與緣起性是如何運作的──因此我們稱他為「正等正覺圓滿的佛陀」。
 
完全清淨了二取、無明,這是「清淨」在佛陀淨覺或廣覺中的意思。
 
然後他所有智慧功德可以增長,智慧功德之所以可以增長,指的是無明和二取相淨除了,自然就可以展開證悟的智慧。當然這當中有很多教證和理證可以運用,但我們在這邊不去談這部分。
 
主要是說,就像種子在條件具足時,自然可以開出花朵一樣;斷除一切所斷之後,所證的智慧功德自然就會開展。
 
■如神駒、大象:放下自利,完全利他
 
接下來要解釋「如神駒、大象」,這個譬喻在我們小時候看到,真的覺得好困惑,覺得「佛怎麼會像馬一樣、像大象一樣?」
 
當時並不明白這個道理。我想各位受八關齋戒的法友,看到這一段,應該也覺得很疑惑吧。
 
實際上,這是透過外在的譬喻,而令我們產生體會的方式。
 
此處所說的「神駒」,是轉輪聖王所騎乘的馬駒,轉輪聖王非常愛護他的馬,而這匹神駒也能不顧自己性命的護衛轉輪聖王,這個「捨命護衛轉輪聖王」的譬喻,就是象徵佛陀「完全放下自利的營求,一心承擔利他」的功德,所以稱為「猶如神駒」。
 
所以去了解這些譬喻的真實意義,對我們了解佛陀功德是很有幫助的。
 
有些人閱讀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傳記,會生起一些疑惑或有一些評論,以為佛陀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沒有愛和悲心,以為他不愛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所以捨俗出家,捨棄了自己的王位。
 
實際上應當了解,佛陀當時作為一位儲君,一個王子,不貪著王位的原因,是為了成辦更大的義利。
 
當時印度有很多王國,有很多國王和王子,但如今這些人一個也不剩,並沒有人活到現在,甚至有的人連名稱都不存在於世了。
 
假使悉達多王子當時繼續躭著王位,就沒有辦法成辦更大的利益;但他為了有情眾生的緣故,捨下自利的追求,為了饒益沈淪在輪迴中受苦的一切慈母有情眾生,願他們能得到安樂、遠離痛苦,所以他懷著大悲心、懷著大愛而饒益眾生,這就是他捨俗出家的原因。
 
當初就是有這一份大悲和大愛,才成就了今天的本師釋迦牟尼佛。
 
以佛身的功德而言,我們今天已經無法見到佛的色身;但當我們憶念佛時,佛心的加持,仍令我們感受到他的功德,這個功德的來源,就是他當時發起的廣大的悲心、廣大的愛。
 
所以有些人可能以為,佛陀辭親割愛的行為,是缺乏愛心、缺乏憐惜的──事實上這只是一種迷亂的說法而已。
 
正是因為完全捨離自利的追求,才會捨棄王位而出家,如果他不捨離王位,是不可能成就佛果。
 
就像當年尼泊爾國王想迎請至尊密勒日巴到尼泊爾應供、當國師,尊者拒絕時說:
 
「國王他在做,但真正佛法的王位、內心的王位是我在掌管!」真正去了解,就知道兩者孰重孰輕、利益功德有何不同了。
 
■放下包袱,即證吾本性:
因能圓滿自利,故能完全利他
 
此外又提到佛陀是「放下包袱」,就是捨下重擔,或者說他能承擔一切眾生苦,並且完全擺脫一切輪迴苦的逼迫。
 
第41頁倒數第二行說「即證吾本性」,本來意思是說「隨得自利」。
 
意思就是「成辦自利」,意思,是佛陀已經成辦「成就佛果的大利」;因為能圓滿自利的緣故,所以能在輪迴未空之際完全利他,為饒益一切有情而行持利生事業,前提是要「隨得自利」已經得到自利的圓滿,所以能夠不斷的利他。
 
佛陀具有圓滿的功德,因此他所說的正法,可以從世俗諦和勝義諦兩個層面來理解。
 
為了隨學佛陀的勝義教理,所以我們在此接受長淨律儀,就是大乘齋戒。
 
齋戒是有時效性的戒律,是佛陀專為不能長期持守戒律的在家眾所開許,是指只能持一天、兩天,或者是以月為單位、以年為單位的。這在密宗是苦行的支分修法,此處不多談。
 
總之佛陀是為了對於長期持戒感到窒礙難行、做不到的這些人,所做的特殊開許,譬如有些人的實際情況不容許長期持戒,或者是病人,就有了這種時效較短的戒律,這是一種開許,是我們應該曉得的。
 
■時機差、環境不好?這樣持守齋戒正好!
 
接下來說「齋戒的功德利益」,有兩方面更加殊勝,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環境:
 
☆一,就時間來說:
在佛陀教法的圓滿時代,以廣大供養諸佛所得的功德,不如在末世、五濁惡世受持皈依或者短暫齋戒,功德利益更為廣大。
 
★二,就環境來說:
在清淨剎土經劫修行善根,比起在不清淨剎土,譬如我們所在的不淨剎土之中,於剎那間修持一分齋戒,兩者功德利益相比,後者更殊勝。
 
所以齋戒有「在時間上更加殊勝」,和「在環境上更加殊勝」這樣的特點。
 
如果能夠曉得齋戒有這麼多利益,就能不受煩惱影響。
 
世界上有許多權勢十分顯赫的人,影響力如同轉輪聖王,但由於缺乏對因果業力的認識,可能會以為是這一切都來自自己的努力,因此傲慢心越來越強,煩惱越來越多,對於此生的快樂就越來越貪著,而越來越受煩惱所束縛。
 
假如在今天的世界,能以菩提心攝持,而受持一分齋戒,所得的果報遠遠勝過那些世俗顯赫的人。
 
就暫時的功德利益而言,未來可以轉生人天善趣,並且關閉三惡道之門──這是暫時的功德;
 
而由於持守八關齋戒、憶念佛陀的功德、隨念正法的功德,所以究竟而言,持守八關齋戒所得功德,可以成為將來證得佛果之因──這是長遠的功德。
 
懂得這樣持守齋戒之後,就可以此而累積許多的福德,而這些福德將生生世世與我們形影不離,我們的心不斷流轉,所造的福德也會不斷跟隨我們。
 
由於我們所從事的,是基於慈愛心和六度波羅蜜多的行持,所以所得福德是極其廣大的。
 
■皈依發心並持戒,福德廣大如太陽
 
因此即使表面上看起來是很微小的善,也應當積極的去從事、積聚。
 
就像法尊薩迦巴,就是薩迦班智達曾說:「即使是星火般的些微福德,也要去累積。」
 
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世間的或出世間的宗教界,有很多成功人士,做事都不太費力就成辦,就是因為他們過去所造的善業、所累積的福德。
 
有無福德的差距,就像油燈的光和太陽光的差別一樣。
 
如果一個人在培植善根時只注重自利,那麼他的善根是小小的,如同燈火般而已;如果他所思維的不只是自己的利益,而著眼於一切眾生的利益,那麼他所能成辦的福德就極其廣大,如同太陽光一樣。
 
這就是為什麼過去諸佛在學道位時,都曾廣大發願、勤聚福德的道理。
 
佛陀所成辦的福德是無有窮盡的,我們為了要成就佛果,也應該成辦無有窮盡的福德,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這次受持齋戒之後,希望以後大家也能注重齋戒,不管你是什麼行業、做什麼工作,仍然可以受持齋戒而去做事。
 
當然是將「皈依」、「發菩提心」和「齋戒」融合進修持當中。譬如上午起來,可以先做皈依、發心、受持齋戒,之後再去從事別的行為。
 
當然大家不一定隨時有因緣跟隨出家眾受持長時間的斷食八關齋戒,也可以透過「自受儀軌」的方式:
 
早上念誦戒本受戒,再去從事其他行為,這樣對自己有很大的利益,能廣植善根和福德。
 
所以在此特別呼籲大家注重齋戒這件事,希望大家放在心上。
 
■有沒有持戒,行善功德大不同
 
此外還有一件事要作說明,不管表面行持的善根大小如何,具足戒律行持善根,和沒有具足戒律而行持同樣的善根,兩者所得的結果,差異是很大的。
 
就像至尊仁波切(阿旺朋措)在〈大乘齋戒功德〉中引佛經譬喻說:
 
如果今天有一個沒有戒律的人,用如大海般的燈油,插上如同須彌山般的燈芯,以此供養諸佛所得的善根;
 
和一個具有戒律之人,只以一滴燈油,以針尖般的灯芯供佛,所得的善根福德,完全超越前者,兩者的功德差異是很大的。
 
所以諸位要重視「受戒而從事善法、培植福德」,利益是非常廣大的。
 
譬如我們從事善法,一開始要皈依、發菩提心,中間努力修持善根,最後將所得的善根作迴向發願。
 
如果是具足戒律的情況下去作以上的行持,可以得到非常廣大的利益。
 
因此,希望大家能再再的受持齋戒、常常的受持齋戒,這樣來做佛法的實踐。
 
齋戒相關的功德利益,在《真空悲光》這本結緣書中,阿旺朋措所寫的〈大乘齋戒功德〉裡面,已經說得很清楚,大家可以透過閱讀來了解八關齋戒,不用我口若懸河的說一大堆。
 
像我個人就是透過閱讀這篇〈大乘齋戒功德〉而獲益良多,得到很多啟發和體驗,因此希望大家好好修持。
 
即便今天只有四個人聚集在一起,四位僧伽,所謂僧伽,就是信受佛法的修行者,就可以成為一個向善的僧團。
 
應該了解這樣的道理,有著這樣的自信,相信自己是僧伽的一份子,然後去修持善法,這是很重要的。
 
像我這樣一個人,可以透過國家和人民的關係來了解這一點。
 
比方說,我們先取得身份之後,就有相應的權利;就像這個道理,我們佛教徒從受持皈依戒起,就取得了佛教徒的身份,就有了「僧伽」的權利和功德。
 
所以應該曉得它的功德利益何在,希望大家提起對戒律的重視,隨自己的能力,能受一分戒就有一分戒的功德利益,受多分戒就有多分戒的功德利益,要常常思考受一分戒有何功德利益、受多分戒有何功德利益,盡可能去做,但依自己情況去實踐,這是非常有利益的。
 
上午的開示到這邊告一段落,吉祥如意!
 
(以下授戒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