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噶千法教-開示文章、法教報導:法教報導:尊貴的 噶千仁波切於「噶千八十.長壽法會」第二天(7/31)下午之圓滿開示
尊貴的 噶千仁波切於「噶千八十.長壽法會」第二天(7/31)下午之圓滿開示

嗡 阿 吽

今天在此有許多的法友來到這邊,特別是有許多的僧眾,然後在場的大眾,都已經受了皈依戒,廣義來說,都可以算是僧眾的一群。那麼這樣子的聚會,是有廣大的意義,怎麼說呢?在佛教的觀點中,對於僧伽進行侍奉服務,如同直接侍奉三寶,且意義更加廣大。

一般來說,僧眾還有一個代稱,稱為聖僧伽,而這樣的聖僧伽,在聖的這個意思來說,它有超勝、殊勝的意思在其中,如同我常常跟大家談到的,僧眾從廣義來說凡是受過皈依戒,並且具足慈悲心者,都可以說是廣義的僧伽,而這樣子的聖僧眾,它指的是更進一步具有廣大的功德者,而我們所需要生起信心的對象就不僅僅是像我這樣子具足僧相的僧眾而已,而是要對廣大的僧眾、對廣大的聖僧眾都具有同樣的信心。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懷有慈心跟悲心功德的聖僧眾,他們的特色就是在於內心當中俱足了慈心,這樣子的特色和一般世俗法是有所區隔的。

所以我們要懂得聖僧伽這個「聖」的意思,包括自己也可以作為聖僧伽當中的一份子,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了解到等虛空一切的眾生,從無始以來至今無一例外的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而他們雖然做過我們的父母,但如今正在輪迴當中,感受到不可思議的痛苦,我們對這些眾生的關愛就要擴及到如此廣大的範圍,具足如此的大愛,那什麼樣子的力量會摧毀這樣的大愛呢?會空耗這樣的大愛呢?假使我們心裡面生起嗔恨、忌妒、吝嗇心的煩惱,如此煩惱的力量將會使得愛的功德遭到損耗,所以我們務必要懂得如何對事情修安忍,具足忍耐心、具足慈愛心,這是極為重要的。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各方面功德,這些殊勝的僧眾都已經具備了,而作為一個已經皈依三寶的皈依信眾而言,我們應當要了解皈依的學處,應當要了解皈依之後應當要修學的內在意涵,主要的內在意涵就是對眾生懷有慈愛心以及對凡事能夠安忍,我們要懂得將自己思考的範圍擴展到等虛空的一切有情眾生,時時能夠保持安忍心,即便他人正在傷害著我,我也要懂得以悲心、以忍辱去回應他,我們要有自信自己就是僧伽,要曉得我已經受了皈依戒,我可以是僧伽,也可以是聖僧眾,為什麼說我是聖僧眾呢?因為我對一切有情具有慈愛心,所以要有自己就是聖僧眾的這種自信心,如此一來我們就懂得自利也懂得利他。就像佛陀告訴我們用最善巧方便能夠達到自利效果的方式,實際上就是利他,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希望大家都能夠了解。如果你懷有一顆利他心,則這樣的心從今日起直到證得佛果之前,都能夠產生廣大的利樂,從暫時來說它可以令我們轉生在人天善趣之中,長遠來說則可以獲得永恆的安樂,這一切都觀待於我們修安忍以及對一切眾生懷有慈愛心的果報,如此一來具足慈愛心和安忍心的修行者,就可以算是聖僧眾,在僧眾當中,我可以說算是最下等的一個。

我們總說眾生身處在輪迴當中,輪迴指的就是循環不息的意思,什麼東西在循環不息呢?我執在循環不息著。為了摧毀我執的惡性循環,所以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我們要遍學八萬四千法門固然有一定的困難,這是不切實際的事情,但是佛陀有告訴我們假使不懂得八萬四千法門一一法門全部的道理,仍然可以專注修習一法,就已經圓足了所有的法門,所以佛陀曾經在經典當中講到,若欲修學諸法於一意,則應當知一意為何?意思也就是說雖然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在文字詞句上面運用不同,但是他們都是殊途同歸,具足同樣的意義的,這個意義就是以慈心跟悲心來破除我執,這就是佛陀所講的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道理,八萬四千法門全部可以匯歸在淨化自己的內心,清淨自己內心的這件事情上面來,如果懂得這一點的話,就會相契於密法所說的「眾生本為佛,然為客塵遮」的道理,眾生內心的本性都為諸佛的自性,但是因為暫時客塵二元分別對立的緣故,分別了自己跟他人之間的界線,產生了對立性,而有了能所二執的分別心,這個就像是冥頑不靈、僵化的海水,它已經變成冰塊一樣,海水跟冰塊它的本性是一樣的,但是一個是消融的狀態,一個是未消融的狀態,消融與未消融之間的界線就在於我執的有無,如果存在著我執的話,那麼就如同結冰的海水。如果相反過來,透過慈心跟悲心的力量,令結冰的冰塊可以融化,那它就可以回歸到本來的自性,如此就是佛果。如何才能夠讓已經冥頑不靈、如同結冰的心,可以融化回到它的本性,回到本來如同海水一般佛的自性呢?需要了悟空性,也需要慈悲。有人說他了解空性,了解諸法沒有自性的道理,畢竟是空的道理,從知識上去了解包括從外在層面運用科學的方式了解,這些事物並沒有真實實存的本質,但是僅僅去了解它還不能夠解決問題,因為在仍然有我執的情況下,輪迴就不會熄滅,如果只是了解空性,但不能徹悟空性,不能生起悲心的話,那還是有所不足的。所以我們說具足悲心精華的空性,也就是空悲雙運是需要並行不悖的,這一點極其重要,我們要了解如果具有慈心跟悲心,薰修慈心跟悲心就是一切諸佛教法最核心的價值。

四無量心發願文當中提到「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遠離苦及苦因」,也就是說我們想要快樂,就必須先確立快樂是其來有自的,快樂有它的成因,它的成因是什麼?它的成因就是愛,而愛是我們需要去培養的。「願一切眾生遠離苦及苦因」也就是痛苦也是其來有自的,它的因是什麼?它的因就是煩惱,而煩惱從哪裡來?煩惱來自於我執。所以當我們在四無量心祈願文當中說「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遠離苦及苦因」,實際上這個發願文就等同於願一切眾生具足慈悲心,願一切眾生遠離我執,遠離煩惱。

我們要曉得假使要去除煩惱、要去除我執,就必須運用慈悲的力量,為了要有慈悲心,我們要對一切眾生,包括一切具足善心者都懷有信心以及清淨見,我們應當視一切有慈悲心的人都為僧伽,對他們具足普遍的信心,如此一來就能夠解決堅固冥頑的我執,我執的力量是非常沈重的,它會把我們拖下三惡道,相對的沒有我執心的力量,透過慈悲心來薰修,使我們的我執逐漸淡薄,它是輕快的、它是愉悅的,它使我們能夠通向解脫,通向佛陀果位。所以在此我也同樣跟大眾一樣抱持著這樣的信念,對一切眾、 對一切僧伽都懷有信心,都懷有清淨見,在我們能這樣子的心態之下,能夠祈願一切所有的僧伽、所有的僧眾都能夠長壽,如此一來,我們就能獲得暫時的安樂,也就是人天善趣的果報以及究竟長遠的安樂,我們所需要守護的是慈心、悲心以及安忍的力量,這些都是我們要有慈愛心,我們要懂得慈愛心是有價值的,是需要守護的。

三寶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僧寶,對於僧寶的奉獻跟供養能夠積聚廣大的功德,就像經典中所提到的,一切的僧寶乃至於一切的上師他們的功德都與諸佛相同,但是他們對眾生的恩惠則是與諸佛有所差異,這個差異在於這些僧眾他們直接饒益眾生,從眾生的角度來說,他們的恩惠更甚於諸佛對我們的恩惠,所以才會說對僧眾的服侍,對僧眾的恭敬跟承侍能夠積聚廣大的福德,因此,在此呼籲的同時我也同樣的像大家一樣祈請在座所有僧眾都能夠長久住世,祝福大家吉祥如意!